《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去重新爱。
活出生命的意义

简介

《活出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美]维克多·弗兰克尔 —— 著
吕娜 —— 译

著名的心里学家弗兰克尔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半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弗兰克尔一生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活出生命的意义》曾经感动千千万万的人,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具有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售已达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他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待决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原文摘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书的第一部分是自传部分(集中营的经历),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存在意义分析治疗),浓缩了第一部分的精华。第一部分的自传是对作者理论存在的证明,两部分共同加强了本书的可信度。

追求意义

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动机,而不是什么本能驱动的”次级合理化”。这种生命意义是独特的,因为只是并且只能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来完成。也只有这样,他才满足了自己追求意义的独特愿望。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存在之虚无

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经历了双重丧失。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此外,在最近时期,人类还经历了另外一种丧失,那就是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的消减。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座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简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不必再为食物发愁,不必再担心害怕自然界的猛兽。但是我们也因此失去某些动物性本能。
存在之虚无的表单主要是厌倦。现在我们能理解叔本华的话了: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生命之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厉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不存在什么最厉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的。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

发现生命意义的三种方式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
(1)第一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
(3)第三是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存在之本质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需要面对的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只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就是越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爱之意义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只有通过爱,才能是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苦难之意义

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人们也能找到生命之意义。那时重要的的是,能够见证人类潜能之极限,即人能够将灾难转化为胜利,将个人的厄运转化为人类之成就。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这也是
人们为什么甚至准备着去受苦,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痛苦有了意义。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例子:一名年迈的、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全科医生来向作者咨询,他无法接受妻子的死亡(她在两年前去世,他爱她胜过世上的一切)。面对这个问题,作者思虑过后对这位失去爱妻的医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医生,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怎样啊?” “啊,”他说,”那她可就受苦了,她怎么受得了啊!”。我马上回答:”你看医生,她免除了这样的痛苦,你替代了她的痛苦——当然代价是你现在还活着,并且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

假如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遭遇痛苦时,人们也有可能找到意义。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但是遭受痛苦不是寻找意义的必要方式。如果痛苦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有意义的事就是去消除痛苦的根源,不论这种原因是心理的、生理的或政治的。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生命之短暂

使生命丧失意义的事情,不仅包括痛苦,还包括死亡。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

意义疗法因为牢记人类存在的短暂性,所以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形象地表达这个意思:悲观主义者好比一个恐惧而悲伤地看着墙上的挂历每天都被撕掉一张,挂历越变越薄的人;而积极地应对生活问题的人好比一个每撕掉一张就把它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起,还要在背面记几行日记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乐地回忆日记中所记下的所有充实的日子,那些他曾经有过的全部生活。即便他意识到自己老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没有必要嫉妒年轻人,更没有必要为虚度的青春懊悔。他为什么要嫉妒年轻人呢?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和潜在的远大前程吗?“不,谢谢你”,他会这么想,“我拥有的不仅仅是可能性,而是现实性,我做过了,爱过了,也勇敢地承受过痛苦。这些痛苦甚至是我最珍视的,尽管它们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

集体性神经官能症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集体神经官能症,因此每个时代都需要相应的特定心理治疗方法来进行治疗。现在的集体官能症——存在之虚无——可以被表述为私人和个人的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认为生命毫无意义。

首先,关于人类“无谓”——即人不过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条件的产物,或是遗传与环境相结合的产物的理论是很危险的。它使神经官能症患者更愿意相信自己不过是外部影响的工具和牺牲品,认为人类不自由的心理疗法强化了这种神经官能症的宿命论。
当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由也是有限的。人的自由不是无条件的自由,而是针对特定条件采取某种立场的自由。

神经症(英语:neurosis、psychoneurosis或neurotic disorder),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译作精神官能症,在广泛的意义上可以指任何引起沮丧的精神失衡。神经症属于功能性心理障碍(functional mental disorder)的一类,病人有痛苦(distress)的感觉但不包括妄想与幻觉与幻听,其行为也不会让人在社会上难以接受。不像精神病或者人格违常,神经症并不影响或者阻碍正常的思考。在西方,“神经症”是一个在精神分析领域里常常提及的术语,而在精神医学里已经废止不再使用。 而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III)中,则把神经症定义为一种具体的精神疾病,并将其分为焦虑症、恐惧症、神经衰弱、身心症(somatoform disorder)、强迫症、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等六个亚型。
维基百科

总结

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

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第一是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活着面对某个人,换句话说,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他能够把个人的悲剧转化为胜利。难。即使是处于绝境之中,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的悲剧转化为胜利。

关于成功

起初作者出书的初衷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向读者传递一种观点——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恶劣的情形下。然而让作者感到惊讶和非同寻常的是,在他的众多著作当中,恰恰是真笨他打算匿名出版的书出乎意料地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功。 因此,他再三叮嘱他的学生:”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我希望你们一切服从良心,并用只是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时间之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这个思想和道家的思想很相近,道家讲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简单理解就是要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像田野中的果树总是在春天开花结果待到秋天成熟,当你着急想吃到果子而勤劳的给果树浇水施肥,果子是不会提前在夏天成熟,你并不能提前吃到成熟的果子。但是如果你坚持浇水施肥并加以护理,待到秋天时,我想你一定能吃到成熟的香喷喷的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