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 【美】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写在前面的话

曾经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翻译后的意思是:上帝只救自救者。佛经有一句相似的话:众生皆苦,唯有自渡。随着成长我开始逐渐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想要追寻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学会自救或者自渡。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见许多迷茫和困惑,阻碍我们的前进和成长之路,或许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但是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始终过不去自己心中的那一关,就这样不断陷入内心的煎熬之中。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但是书阅读后发现,书中的内容犹如空中楼阁,这里更建议大家去读:《被讨厌的勇气》《可爱的诅咒》以及《自卑与超越》,这些书籍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了问题的本质,结合切实的案例提供了解决之法。虽然这本书中更多是鸡汤,但是书中提到的很多现象值得我们思考探讨一下。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在婚姻和家庭话题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夫妻家庭生活经济条件差、生活窘迫,因各种琐事而矛盾重重。但是这句诗的原文出自唐代诗人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遣悲怀三首》是作者伤悼已故的原配妻子,最后一句大意为:虽然我知道这种阴阳相隔的悲恨人人都会有,但一想起我们做贫贱夫妻的每一件事情都会让我特别悲哀。之前在没有了解这句诗的原文出处的时候,也是望文生义的去用。现在每次听到这句话都忍不住想给对方友情提示一下,但是有时候想想又觉得没必要,说出去无非是在卖弄知识,从字面理解确实没毛病,而且强行解释对于正在交谈的话题本身无实质性帮助。这里本着分享的态度,希望大家了解到这句话的原意。

一、你以为的善良,其实知识懦弱

每个人都曾遇到过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情况,其中原因有很多,或是怕对方失望不想伤害对方,或是不想违背对方意愿,或是不想打破自己“好人”的人设等等,但是我们仔细回顾我们因为自己的“善意”没有拒绝别人的最后结果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1.1 ”善意“的拒绝

你“善意”的拒绝往往可能会真正的伤害到别人。比如别人邀请你参与一个聚会时,你内心是不想去的,但是又不忍直接拒绝,所以推辞说有个重要的事要参做抽不开身,结果别人以为你想要来而没有时间,商量过后推迟了时间重新邀请你,这时你发现不忍再找理由拒绝,不得不去参加这个你不想去的聚会。另一种情况是你编了一个蹩脚的谎言说你工作忙去不了,却因机缘巧合,被别人撞见了说是要工作但是却在逛街的你,谎言被无情的拆穿,在对方的印象里,你是一个宁愿去逛街也不愿去参加他聚会的人。

”善意“的拒绝有时会给对方带来更大的伤害,所以表达你真实的想法,直接拒绝掉会更好。如果真的是很好的朋友,他会站在你的立场上思考理解你的决定。反之如果因为你的一次拒绝,对方就和你断绝关系往来,那么你就有必要思考,对方是否是你真正的朋友,对方是否值得你为他花费这些时间?

1.2 ”恶意“的拒绝

在我们想着如何拒绝别人的时候,我们有时也会遭遇拒绝,但是大多情况下,我们请求别人的时候都会有被拒绝的心理预期,所以即使被拒绝,我们也不会太难过。但是有些”恶意“的拒绝,会让人气的火冒三丈,比如:我们请求别人办事时,对方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当我们排除万难达到要求之后,对方却说他办不了。遇到这种情况,我只想问对方祖坟在哪?

声明一下,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刨别人祖坟这事我可做不出来,除非是太生气了

1.3 维持“好人”人设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成为一个“好人”,要扶老奶奶过马路,在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公交车时,车上上来几位老人站在你的旁边。要是在平时你肯定会主动让座,但是由于今天身体不舒服,你也需要这个座位,但是不让座又违背了自己心中“好人”的人设,听到公交车上播放的录音:“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更是如芒在背,遭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好人”最难的是跨越自己心中的那道坎,但是从事实来看,我们是在做好人好事,还是在委曲求全?”好人“往往容易被道德或规则所束缚,所以当你发现做”好人“要委屈自己的时候,那么你就应该停下来,尝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委屈自己。

1.4 寻求认同

社会心理学中提到一个现象,当我们身处一个集体之中时我们丧失自主思维,会主动寻求集体的认同,即使有时候不同意,也不会公然反对,因为我们不想成为最碍眼的那一个。所以当我们身处集体之中时,为了寻求认同而答应了我们平时会拒绝的请求。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有个强大的内心,更要认清一个事实,无论你怎样做,你都没办法保证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满意。即使是美国总统,他们也没有获得百分百的选票的。我们必须要弄清哪一部分是我们可以争取到的人,哪一部分是我们无论如果都无法争取到的人,把努力用在可以争取的人身上。

二、吃亏是福

我妈从小教我了一个道理;”少沾光,多吃亏“,这个道理我从小践行,到现在帮我结交到一群可以信赖的朋友。如今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就是”学会付出和奉献“。人际交往的本质是利益交换,一味的索取只会让周围的人远离你,所以在最初时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付出,在付出和索取之间尽量达成平衡,直到我们在不断的公平交易中建立信任以后,我们才可以抛开等价交换来保持人际交往了。

所以在没有建立信任关系的时候,我们尽量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索取和付出,否则往往会导致关系的破裂,索取的太多对方不满意,付出的太多自己不满意。在起初的利益交换中,如果你更愿意优先付出,那么对信任的建立以及信任的牢固程度非常有益,这是我所理解的:”少沾光,多吃亏“。

对于我们周围那些只知道一味索取的人,在早期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后,清尽早远离,因为这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三、过度牺牲式的付出不是爱

一个女人为了支持丈夫求学深造放弃了自己的晋升机会,后面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毅然辞去了工作成为家庭主妇,但是最终却换来了丈夫的离婚请求。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这么对我”。之前我是一直不懂,但是如今我有了一些理解,那就是 —— 心灵不能承受之重。很多时候牺牲式的付出,成为了接受付出者的心理负担,使得双发不能再以平等的方式相处,反而变得像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付出的一方在想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的表现必须符合我的预期;而接受付出的一方内心除了感激,反而会承担更大的压力。一方面因为你的付出会产生了挫败感,另一方面他必须处在高压之下努力奋斗,防止你的牺牲和付出白费。

作为一个北方人,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一般都是你买一次单我买一次单,轮流着来,大致公平即可。然而每次和大学室友出去吃饭买单后,他总要AA转给我,我说下次他买单就行,不用转了,但是他就是不同意,可恶,每次都被他AA了,好不甘啊。后来吃饭时,也和他聊到这个问题,为啥非要AA呢?他说如果没有AA还得记在心里,下次吃饭指不定是在什么时候呢?AA后就不用那么麻烦了,所以有时候你的付出反而会成为别人的心里负担。很多时候我确实应该像我的室友学习一下,不要“下次一定”,而是这次一定。

过度牺牲式的付出不是爱,反而像绑架一般,结局往往是一个悲剧。之前也和张英俊同学讨论过这个话题,付出的时候你需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坦然的接受你的付出,其中的核心是你的付出能否让你们保持一个平等的关系相处,如果是,那么换来的则是对方的感激,否则换来的是对方的挫败感而且使对方产生心里负担。

四、认识自我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叫:和过去的自己和解,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去认识自己,盲目的和解或放下只是在逃避而已。我们很多时候都任由情绪把控自己,做出了违背我们内心想法的行为。

总结

这本书想表达的是要成为一个有原则的人,当我们的原则受到挑战或被打破时,我们就要进行fight。当我们还缺失某些原则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去建立这些的原则。

此外,这本书是一本心灵鸡汤类的书籍,能引起你的共鸣,但是无法切实的帮助你解决问题。而且我发现心灵鸡汤类的书籍的缺点是往往只分析了现象,而且是面向结果的,所以往往能引起你的共鸣,但是不能帮助你解决实际问题。而当你恢复冷静后又要面对现实与书中结果的巨大落差,从而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而我所看过的干货书籍,它们是分析现象及原因,并且面向过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所以心灵鸡汤还是要少读。